第八节 电击伤致脊髓损伤治疗技术
作者:徐荣祥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日期:2009年7月【临床特点】
电击伤后发生脊髓损伤在临床较少见,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此类损伤常继发于头、颈和背接近脊柱部位的电烧伤病例,此类损伤多为开放性损伤,亦见于电流途经脊髓的病例。如电流从一上肢至另一上肢,常损伤颈部及胸部脊髓,从一下肢至另一下肢则损伤腰部脊髓,甚至引起横断性脊髓炎。
并发脊髓损伤的病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即时型,另一种是延迟型。即时型多在伤后24小时出现脊髓损伤的症状与体征,其症状与体征又在较短时间内消退。延迟型可在伤后数日甚至在2年后发病,往往是延迟发病较为多见,常表现为痉挛性不全瘫痪,运动障碍比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重,此类病例预后较差。
对电烧伤较重的伤员,医生早期往往只注意休克与保护肾脏治疗以及创面处理,忽视了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当病情基本稳定,病人活动或下地行走时,因肌力减弱,站立困难,不能正常行走时才发现或怀疑有脊髓损伤。因此对伤情较重的电烧伤伤员,从入院后就应重视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利伤员恢复。同时注意电伤并发脊髓损伤有延迟发病的可能性,对这一类伤员应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和定期复查。
电流损伤脊髓可出现暂时性瘫痪,也可引起永久性瘫痪,电流对脊髓损伤一是热力作用,二是电流造成血管阻塞或血管破裂,血管痉挛、引走脊髓缺血,最终导致中央出血坏死。损伤可先后造成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白质甚至整个脊髓断面绝大部分变性坏死,从而造成肢体不全性或完全性的瘫痪。
【治疗技术】
1脱水利尿
(1)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滴注,30min内滴完,用药20min后开始起作用,可维持4~6小时。每日根据病情需要给予2~4次,但对老年人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2)呋喃苯胺酸(速尿)为高效利尿剂,可抑制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产生利尿作用。常用剂量为20~4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入,静脉用药后20min尿量增加,可维持2~3小时。每日重复用药2~4次,但对Na+、K+、Cl-平衡影响较大。应注意补K+及离子平衡。
2糖皮质激素
近年研究,脊髓损伤后继发的病理改变与细胞膜上的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伤后8小时内使用大量激素可以有效减轻继发损害。同时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损伤后组织内儿茶酚胺代谢与堆积作用,可保持血管的完整性,防止溶酶体及其他酶释放作用,还能保持细胞通透性维持正常,减轻脊髓水肿,以减少神经组织的损害和增加脊髓血流量。地塞米松一般成人剂量10~20mg静脉注射,每日2~3次,若病情好转,1周内逐渐减量停药。
3支持治疗
血管扩张药、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ATP、辅酶A,对症支持治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促进神经细胞损伤的恢复也起到一定作用。
4高压氧治疗
可提高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能有效地改善受损伤脊髓局部缺血,减轻脊髓受累程度和坏死范围,防止完全性和永久性瘫痪。
5物理理疗
针灸、理疗、按摩、功能锻炼,促进受损脊髓功能恢复。电场治疗目前大都处在动物试验阶段,国际上在很多动物试验中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注意事项】
对电伤合并脊髓损伤病例,应做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防止完全性瘫痪和永久性瘫痪的发生。由于电接触伤合并脊髓损伤,有延迟发生和上行性麻痹的特点,说明脊髓受电流损害有进行性表现。住院期间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神经系统检查,在出院时告诉病人须定期复查、随诊,只有这样当出现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时才可迅速确诊并积极治疗。
电击伤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例实际发病率要高于报告的发病率。因为有些脊髓损伤的病例,临床经过短暂,24小时内自动恢复,故不被病人及医生所注意。对怀疑有脊髓损伤的伤员,常规入院后及早做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尽早发现病情。做预防性治疗,很有必要性,可有效防止完全性瘫痪和永久性瘫痪的发生。
脊髓损伤后,根据平面及损伤程度,除有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外,常引起全身各系统一系列改变及并发症,应积极预防,如按时翻身,减少局部受压,翻身时防止皮肤和床面摩擦,动作要轻柔,防止皮肤压伤,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保持清洁卫生,适当的康复训练和运动训练,改善血液循环状况。增强病人体质是后期脊髓损伤病人的重要环节,可大大降低后期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电伤致脊髓损伤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重者可造成病人终生瘫痪,重在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尽量减少完全性、永久性瘫痪。让病人正确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能使瘫痪程度减轻,提高生存质量。
积极探索确切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效控制和减少完全性和永久性瘫痪发生是我们烧伤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